深入骨髓的愛
——李海球詩歌集《為愛一生》自序
文/李海球
說實在話,像我這種不拿國家奉祿的人還敢出書,連我自己都感覺不可思議。想想自己生活的困境,從計算出書哪天開始心里就多了一份忐忑不安。
與夫人探討,她只是說你認為應該做的事,你盡管做就是,末尾并加了一句話:“反正你喜歡吃蔬菜。”一笑而過。聽了她的話,我心里多了一份暖暖的感動,眼角也瞬間好使濕潤些許了。
說真的,寫了那么多年的文字,我還從來沒有把自己當過作家或詩人??涩F在寫詩的人可真多,多得詩都沒人看。這其實是一種悲哀,是詩歌的悲哀。別說詩人的好話,說什么有才呀,說什么詩是最高貴的文學形式呀……沒用。
我寫詩,也只是愛好寫自由體。
記得,毛主席在給臧克家的信中說,古詩要不得,束縛思想,青年中不宜推廣,現代詩好,繼續努力。我讀過毛主席的詩,那種詩不是隨便哪個詩人能夠相比的。臧克家后來說,寫了那么多現代詩,讀起主席的古詩,還是主席的詩好。人們說,“文如其人”,我想,詩也如其人。真正的好詩,應該出自優秀的靈魂,沉靜的,莊重的,寬厚而廣博的靈魂。
我從來認為,詩有沉重的和輕松的兩種。對于那些沉重的詩,我們總是翼企而又力圖逃避。那些沉重的同樣經過心靈過的詩,往往因直指國運興衰,社稷安危而讓人揪心。這樣一種讀之令人終宵不寐、扼腕嘆息的詩作,無疑是非常需要的,特別是當社會危重而民眾渴求某種宣釋的時代。但是,當人們的生存空間充斥了憂患,心靈的承受本已超負的時代,人們自然地會對他們所期待的沉重的全面占領產生疑懼。他們理所當然希望有一片屬于自己的輕松的云翳。于是,與沉重相對應的另一類詩便突現了自身的價值。
讓人愉悅從而感到物質之外的精神世界的富庶和充實,是詩的重要屬性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詩似乎是對于實際生活空缺的一種填充,它特別是美的滿足和幸福的獲得及其失落感受的抒發。詩首先屬于自身,是由于詩人感到了某種宣泄的需要而成為動因,而后才有滿足讀者響應的欲求。從開始就懷著勸諭和指導目的的,往往因其動機的失純而造成詩意的違逆。因此,古今詩人大抵都崇尚率真。
在我理解中,也許詩還有它的另一些特點,譬如情由心生,詩由心發;譬如有話不好好說,分成行,斷斷續續地說,并且中間留許多空,讓人去猜去想。也許,詩就是要閉上眼去想的東西。記得就有人說過:睜大眼,你看清世事人情,人間冷暖,那是小說;半睜眼,星空浩淼,霧里看花,是散文;閉上眼,畫面異常清晰,心旌卻激烈搖蕩,那就是詩歌了。
過去,詩與歌是一體,所以稱詩歌。歌需要韻律,所以詩也有非常嚴格的韻律?,F代,詩打破了嚴格韻律的限制,稱自由體。但既稱詩,就有傳承,需要一種新的韻律,那就是節奏?,F代詩強調內在節奏,即詩人內心的節律。這仍需要一種外在的形式來適當表現它,以便把詩人的內心節律更好地傳達給別人,這主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分行。詩若不需分行仍能讓人感受到節律,是最高境界。詩有斷續。這是空間。不記得什么時候讀到過有關詩的理解的文字說:有文章如果仍和小說、散文比,以繪畫說事,描述面面俱到,人物、時間、地點、性格、情節無一遺漏,就是小說,猶如古典油畫;描述究其一面,仔細描摹,深發,讓人竟如親臨,但不強調情節、故事,那是散文,猶如中國潑墨畫;只以點或線勾勒,中間有跳躍,有斷續,讓人自由想象,填充,是現代詩,有點如線描或者抽象畫。不過詩的奧妙在于能否激起人們自由填充的欲望和想象。讓人不想不行,越想越愿意想,覺得有意思,這是大師。
當然,詩是愛好者的東西。我們寫詩其實只為表達愿望,這些愿望可大可小,但都需要了解深入一點的東西,需要想一想,咀嚼一下。假如說現代生活需要藝術如快餐,直面人生,發聾振聵,更加加快人們的生活節奏,但總是快餐人們是不能忍受的。
除此之外,詩也是記憶的載體。
因此,我寫詩,是為沉凝思緒,錄下回憶!
我寫場景,寫幽寧的記憶,在伴著輕盈的歌聲中,像放飛了的夢,穿過萬水千山,悠悠時空,在我的筆下,如浪如濤,繾綣成詩。
我用詩箋把記憶放大,以記住人生的點點滴滴,在每一頁人生風景里都印上我的思緒。
我在詩中,便會找到我的妻子、兒子、父母及愛與思戀、沉思與激情、歡愉與煩憂、家的依戀、祖國的熱愛、“小愛”中有“大愛”……,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情感人生。那些短而雋永,或由諸多短語組成的疏疏朗朗的情緒空間,意象也都清淡可喜了。
那樣,當我鬢白年邁、蜷臥搖椅或是百無聊賴時,我可以翻出這本記憶之冊,重覽每頁風景,追憶過去的詩情畫意,明辨過去的路,或是尋覓逝去的容顏……
沉湎于文字中,享受著夜的寂靜與心的寂寞。我很想用壯麗的語言來表達我對愛的摯愛與詩的熱愛,可始終無以言盡!
夜守著我,我守著你!
是為序。
2014年2月23日于仙女湖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