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高雅的新余陶瓷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
——我市藝術陶瓷產業發展探秘
來源: 新余日報 記者 賴嬌健 潔白如玉的瓷盤上,衣袂飄飄的七仙女手持七種民族樂器,遙望人間的繁華盛景,在祥云、仙鶴的環繞下演奏起動人的仙樂,為人間播撒春光,帶來瑞氣……這件融合了景德鎮制瓷工藝、國畫大師高超技藝和新余仙文化特點的藝術精品,就是我市首批量產的藝術陶瓷——《仙樂圖》。作品自今年5月30日面世以來,受到了業界的廣泛好評和收藏愛好者的熱烈追捧,為我市藝術陶瓷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開端。
說到藝術陶瓷,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千年“瓷都”景德鎮。那么,新余發展藝術陶瓷的起因是什么?與景德鎮相比優勢何在?今后的發展方向如何?帶著這些疑問,記者走進了新余市陶瓷藝術院。
景瓷與新余文化的唯美相遇
2010年8月召開的全市文藝工作座談會,可以看作新余藝術陶瓷產業發展的起源。據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、市陶瓷藝術院執行院長肖建新回憶,在座談會上,市領導作出了“充分利用本土資源,大力發展藝術陶瓷”,推動我市文化事業、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決策。這里提到的“本土資源”,既是指新余豐富的瓷土資源,也包括日益壯大的書畫藝術家隊伍。
同年9月,市文聯組織召開書畫藝術家座談會,探討我市發展陶瓷藝術產業發展的可行性和發展方向,制定出《新余文聯關于發展陶瓷藝術產業實施方案》。10月,市文聯發展陶瓷藝術產業領導小組帶領相關專家,先后四次赴“瓷都”景德鎮、“瓷城”醴陵,考察藝術陶瓷的制作工藝,并組織人員到景德鎮進行陶瓷繪畫、窯爐燒制等工藝培訓。11月,由我市藝術家創作、在景德鎮燒制的24件手繪釉上彩藝術陶瓷面向市民展出,引起強烈反響,也給領導小組成員吃下了一顆定心丸。
今年3月,由市領導親自帶隊的考察團一行再次趕赴景德鎮,全面考察藝術陶瓷的生產、制作和市場化流程。5月30日,新余市陶瓷藝術院正式掛牌成立,首批量產藝術陶瓷《仙樂圖》面世,首批12位藝術家與陶瓷藝術院正式簽約,標志著具有景瓷和新余文化雙重血統的新余藝術陶瓷正式誕生。
讓高雅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
其實,發展具有新余文化特色的藝術陶瓷,不僅是政府發展文化產業的一項重大決策,也是許多本地藝術家的夙愿,《仙樂圖》的作者、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、江西省美術家協會名譽副主席、國家一級美術師、新余市陶瓷藝術院藝術總監陳伯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。
早在2002年,陳伯程就在景德鎮嘗試過藝術陶瓷創作,他畫的一塊瓷板當場被一位收藏者高價買下,令他對藝術陶瓷的市場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。2008年,在友人的建議下,陳伯程專程前往景德鎮,拜名師系統學習陶瓷繪畫。隨著對顏料料性的逐步掌握,陳伯程對瓷器繪畫“上了癮”,很快就能熟練地將自己的國畫技藝融入到瓷器繪畫中,作品在收藏市場很受歡迎。
得知陳伯程開始畫瓷器后,熟識的朋友都上門來求他的瓷器作品??捎捎谑掷L藝術陶瓷耗時長、產量有限,難以一一滿足大家的需求。陳伯程萌生了在新余發展藝術陶瓷產業的想法,并多次向市領導建言。他說:“這些年來,由于精力有限,我的紙畫和瓷器作品都是在書畫愛好者和收藏者中間流通,普通市民朋友很難見到我的作品,這是我非常遺憾的一件事。發展藝術陶瓷產業,不僅是我的作品,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也能讓市民朋友欣賞、收藏,讓高雅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,這是一件好事。”
對于藝術陶瓷產業的發展前景,陳伯程非??春茫?ldquo;藝術陶瓷附加值高,人見人愛,特別是江西的瓷器很受歡迎。隨著經濟的發展,收藏隊伍會越來越大,收藏市場也會越來越紅火。新余有很多實力很強的藝術家,他們對陶瓷繪畫也很感興趣,只要有恒心,掌握好顏料的料性,我相信前面是一條金光大道。”
靠大聯強實現規?;l展
“新余藝術陶瓷扎根于新余仙文化、天工文化、抱石文化,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征,這是其區別于景德鎮陶瓷的最大特點。同時,我們也會充分發揮靠近景德鎮的地緣優勢,借重景德鎮精湛的制瓷工藝,讓新余藝術陶瓷實現文化內涵和制作工藝‘雙絕’。”提及新余藝術陶瓷的優勢,市文聯副主席楊芳信心十足。
一個產業的持續發展,離不開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。楊芳告訴記者,在對藝術陶瓷市場進行充分考察后,市文聯制定了“三步走”的發展戰略:第一步短、平、快“探路”,組織人員到景德鎮進行陶瓷繪畫、窯爐燒制等工藝培訓,直接從景德鎮廠家購進所需白胎,組織簽約藝術家,采用釉上彩繪畫工藝,用于禮品、收藏、裝飾等,為發展陶瓷藝術產業積累經驗;第二步引、合、靠“開路”,通過招商引資尋求合作伙伴,充分發揮文聯組織的網絡性、成員的廣泛性等優勢,為美術家們創作藝術陶瓷提供優質服務,吸引本地和周邊的美術家們來新余藝術陶瓷院,與我們共創新余藝術陶瓷業輝煌;第三步規?;?ldquo;上路”,將陶瓷藝術院制作的陶瓷品申請商標注冊,形成從原材料到市場完整的產業鏈,豐富花色品種,逐步擴大新余藝術陶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,實現規?;l展。
圖為陳伯程先生創作的瓷盤《仙樂圖》。